常太镇:打通保护和发展通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2021-01-15 09:53:08 来源: 莆田新闻  责任编辑:   


      
  常太图图荷园

一个点燃闽中革命烈火的发源地,一个驰名中外的中国枇杷之乡,一个莆田最大水库所在地,历史赋予常太镇诸多机遇,在时光沉淀中转化为资源优势。

这个地处莆田“后花园”的革命老区,在发展与保护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抓好库区保护,另一方面借助资源优势发展农旅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在守护生态底线中践行绿色发展,又在振兴乡村中保护饮用水安全。同心掬得满庭芳,常太镇荣获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省级文明村镇”“省级绿色乡镇”“省级生态乡镇”“省级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等,马院村获得“全国文明村”二连冠、九龙谷森林公园荣膺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当前,我市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实施“双轮”驱动,蔓延在“红土地”上的“绿产业”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龙谷森林公园荣膺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莒溪“党建+”乡村邻里中心开展元旦游园会

扛起“库区”责任

擦亮生态底色

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1960年,横亘木兰溪流域的东圳水库在常太镇建成,成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

作为东圳水库所在地政府,常太镇高度重视库区保护。2010年8月,东圳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战役在常太镇打响,20多天内,拆除养殖场2100多户,面积40多万平方米,转移生猪存栏10万多头、鸡鸭存栏23万多羽,有力保障了饮用水源安全。

如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常太镇已成常态化。镇干部介绍,为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反弹,该镇建立库区养殖污染巡查、处置、督查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巡查整改,及时查处畜禽养殖“反弹复建”行为。

当初,东圳水库破土动工。1.3万名常太人民毅然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按工程进度分批从库区迁出,如今留下的常太人民依然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保护“大水缸”和守护“生命线”。2014年11月,投资近18亿元的东圳库区一级保护区搬迁工程启动。常太镇松峰、岭下、长基、洋边、坑洋、常太、东青、照车、利车、南川、东太11个行政村,共征用田地、果林地面积1.15万亩,搬迁661户并全部拆除旧屋,并对库区一级保护区进行封闭管理,禁止农业生产和人员进出。同时,在洋西地块五建设安置房用于库区搬迁安置,并配建社区服务中心及幼儿园等,截至目前97.6%的村民已回迁。

穿行环库公路,沿途绿意盎然。这片库区宜林地块涉及的11个行政村实施退果还林和封山育林,选用香樟、木荷、火力楠、天竺桂、重阳木、枫香、卷荚相思等树种造林绿化,既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又为美丽乡村添彩扮靓。当地保留枇杷、龙眼、橄榄、芒果、荔枝等树种,在林间种植阔叶树种抚育3年。“绿色”赋能,乡村旧貌换新颜。

隆冬时节,常太镇传出新鲜事,28个行政村居都有一张手绘“地图”。收藏这些地图的常太镇环保站负责人池新东说,常太没有发展工业,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态治理”防线重在“入村”。污水管网分为南岸和北岸,收集率超90%以上。每家接三根管,厨房、卫生间、洗衣池。南岸的污水通到北岸,再由北岸统一通过污水管网输送至闽中污水处理厂。

然而,纵横交错的污水管网犹如毛细血管错综复杂,点多面广管护难。常太镇发动全镇28个行政村居手绘一村一张“作战图”,标明每户接管情况。村干部先画出地形图,工程队根据施工进度,标注接管情况。一旦管网出现故障,翻开手绘图,地址一目了然。

池新东铺开洋边村的污水管分布图,只见黄色的入户管、蓝色的污水干管、黑色的化粪池、绿色的收集池等各有色彩标注,描绘精细,每家都标注户主、门牌号、鸡鸭圈养情况等信息精细。

昨日清晨,东圳水库在寒气中苏醒。常太镇环保执法队队长黄毅和队员们开始巡逻环库路。该镇专职环保执法队有8名队员,4人一组,每天一组巡“库”,劝离违规进入一级保护区钓鱼、游玩、游泳、烧烤等;另一组巡“村”,查看散养的鸡鸭是否存在超标情况,新增的果园,是否违规使用化肥或农家肥等。去年9月中旬,常太镇创新生态环境巡查执法机制,首次启用无人机航拍,实现水库人防技防全覆盖。

常太是“中国枇杷之乡”,全镇约有150多万棵枇杷树,从事枇杷生产的农户8000多户,枇杷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该镇建立“村巡查、镇检查”和区镇村三级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重点排查果树管理房、化肥堆放、农药销售等场所,禁止使用农家肥和农药。设置卡口检查拦截违规农药进入常太镇,只允许经区供销社实名登记的经销点销售测土配方肥料。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举办东圳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培训班,引导果农科学施肥,并实行测土配方和果园清洁等行动。

在松峰村,分布的垃圾亭为美丽乡村添景。该镇以16个环库公路村为试点开展垃圾分类,松峰村是其中之一。目前像这样的垃圾分类亭共有30座,投放分类垃圾桶1000多组,并改装一部垃圾清运车“专职”清运餐厨垃圾,实现餐厨垃圾收集全覆盖。全镇聘用环卫工作人员143名,对垃圾进行日产日清,擦亮美丽乡村的“底色”为库区增颜值。

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1960年,横亘木兰溪流域的东圳水库在常太镇建成,成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

作为东圳水库所在地政府,常太镇高度重视库区保护。2010年8月,东圳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战役在常太镇打响,20多天内,拆除养殖场2100多户,面积40多万平方米,转移生猪存栏10万多头、鸡鸭存栏23万多羽,有力保障了饮用水源安全。

如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常太镇已成常态化。镇干部介绍,为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反弹,该镇建立库区养殖污染巡查、处置、督查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巡查整改,及时查处畜禽养殖“反弹复建”行为。

当初,东圳水库破土动工。1.3万名常太人民毅然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按工程进度分批从库区迁出,如今留下的常太人民依然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保护“大水缸”和守护“生命线”。2014年11月,投资近18亿元的东圳库区一级保护区搬迁工程启动。常太镇松峰、岭下、长基、洋边、坑洋、常太、东青、照车、利车、南川、东太11个行政村,共征用田地、果林地面积1.15万亩,搬迁661户并全部拆除旧屋,并对库区一级保护区进行封闭管理,禁止农业生产和人员进出。同时,在洋西地块五建设安置房用于库区搬迁安置,并配建社区服务中心及幼儿园等,截至目前97.6%的村民已回迁。

穿行环库公路,沿途绿意盎然。这片库区宜林地块涉及的11个行政村实施退果还林和封山育林,选用香樟、木荷、火力楠、天竺桂、重阳木、枫香、卷荚相思等树种造林绿化,既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又为美丽乡村添彩扮靓。当地保留枇杷、龙眼、橄榄、芒果、荔枝等树种,在林间种植阔叶树种抚育3年。“绿色”赋能,乡村旧貌换新颜。

隆冬时节,常太镇传出新鲜事,28个行政村居都有一张手绘“地图”。收藏这些地图的常太镇环保站负责人池新东说,常太没有发展工业,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态治理”防线重在“入村”。污水管网分为南岸和北岸,收集率超90%以上。每家接三根管,厨房、卫生间、洗衣池。南岸的污水通到北岸,再由北岸统一通过污水管网输送至闽中污水处理厂。

然而,纵横交错的污水管网犹如毛细血管错综复杂,点多面广管护难。常太镇发动全镇28个行政村居手绘一村一张“作战图”,标明每户接管情况。村干部先画出地形图,工程队根据施工进度,标注接管情况。一旦管网出现故障,翻开手绘图,地址一目了然。

池新东铺开洋边村的污水管分布图,只见黄色的入户管、蓝色的污水干管、黑色的化粪池、绿色的收集池等各有色彩标注,描绘精细,每家都标注户主、门牌号、鸡鸭圈养情况等信息精细。

昨日清晨,东圳水库在寒气中苏醒。常太镇环保执法队队长黄毅和队员们开始巡逻环库路。该镇专职环保执法队有8名队员,4人一组,每天一组巡“库”,劝离违规进入一级保护区钓鱼、游玩、游泳、烧烤等;另一组巡“村”,查看散养的鸡鸭是否存在超标情况,新增的果园,是否违规使用化肥或农家肥等。去年9月中旬,常太镇创新生态环境巡查执法机制,首次启用无人机航拍,实现水库人防技防全覆盖。

常太是“中国枇杷之乡”,全镇约有150多万棵枇杷树,从事枇杷生产的农户8000多户,枇杷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该镇建立“村巡查、镇检查”和区镇村三级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重点排查果树管理房、化肥堆放、农药销售等场所,禁止使用农家肥和农药。设置卡口检查拦截违规农药进入常太镇,只允许经区供销社实名登记的经销点销售测土配方肥料。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举办东圳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培训班,引导果农科学施肥,并实行测土配方和果园清洁等行动。

在松峰村,分布的垃圾亭为美丽乡村添景。该镇以16个环库公路村为试点开展垃圾分类,松峰村是其中之一。目前像这样的垃圾分类亭共有30座,投放分类垃圾桶1000多组,并改装一部垃圾清运车“专职”清运餐厨垃圾,实现餐厨垃圾收集全覆盖。全镇聘用环卫工作人员143名,对垃圾进行日产日清,擦亮美丽乡村的“底色”为库区增颜值。
 

发展绿色产业

带动乡村振兴



岭下村一幢幢新房展示美丽乡村新风貌


“壶兰耕读·云上枇杷文化节”

贴上“库区”标签的常太镇,在保护中坚持绿色发展。该镇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现有老区基点村27个。境内山峦起伏,生态环境优美,东圳水库的“圳湖映碧”景观、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谷4A风景区内的“龙谷奔泉”景观均列入莆田新24景。

前不久,常太镇与半浮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半浮生文创园综合业态项目正式落户该镇。该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70亩,拟建设融合生态、旅游、茶文化等多产业为一体的特色“慢生活”文创园。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保护中谋发展,因地制宜对东圳水库环库业态进行整体产业策划,吸引入驻半浮生茶院、又见一炊烟咖啡生活馆等项目,丰富了环库的周边业态。

枇杷、生态、旅游业是常太镇最大资源,该镇将“一颗枇杷”“一个水库”“一个九龙谷”有机结合,发挥出“1+1+1﹥3”的综合效应,做到一二三产的融合。

发展莒溪生态、马院红色两个主题点和环库路各村民宿、茶饮、文创等“慢生活带”,打造莆田版“莫干山”,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莒溪片区借力九龙谷流量优势,围绕“有的看、留得住、带得走、想再来”的发展思路,配套建设智慧观光果园、民俗文化一条街、图图生态研学基地、多彩溪谷理想村等10多个项目,打造莒溪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示范区。马院片区以打造省级党建重点培育项目为契机,深入挖掘马院闽中游击红色资源,辐射带动周边金川、渡里等村,实施党建研学、露营基地、红军路、烈士故居修缮等一系列红色文化项目,开发红色主题研学基地。

元旦期间,常太镇莒溪“党建+”乡村邻里中心热闹非凡,一场 “新元肇启”主题的元旦游园会让当地近50位老少村民欢聚一堂,猜灯谜、乒乓球、粉盆吹球、蒙面画人像等,在欢乐游戏中共庆元旦佳节。

这是常太首个“党建+”乡村邻里中心,利用空置学校建起,也是莒溪片区乡村振兴指挥中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该镇尝试“党建引领+政府主导+资本参与+市场运营”的建设模式,把邻里中心作为乡村振兴的平台,引导市场主体积极提供与其产业相关的公益服务,为邻里中心注入商业活水。目前,对接莆旅研学、东南乡建设计院、康济药业等公司,打造成莒溪片党员群众之家、全镇乡村振兴样板。

进入寒冬,常太镇果农们忙于给枇杷套袋防寒,期待4月枇杷迎来收成。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常太镇举办首届“壶兰耕读·云上枇杷文化节”,通过线上电商直播带货形式,不让一颗枇杷烂在树上,推动常太枇杷销售转型升级,战“疫”助农实现增收创收。

乘势而上,探索枇杷品牌化和产业化之路,常太镇2次组织队伍前往浙江考察学习,带动28个村枇杷种植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品质进行统一把控,注册地理标识,打造圳湖枇杷品牌;对接大平台,树好质量导向;与农商行合作,打造新型农民互助社,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与天喔等企业合作,研发枇杷干、枇杷酱和花叶茶等“枇杷三宝”首发问世,逐步把“一颗枇杷” 做大,让“枇杷之乡”再扬美名。

今年是 “十四五”开局之年,常太镇将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守住生态“金饭碗”,高唱“红土地”上的“振兴曲”,融入“双轮”驱动发展大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黄凌燕 许羡/ 文 蔡昊/ 图)

来源:莆田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