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鞋企因势“突围”
2014-04-24 09:42:40 易振环 郑颖瑛 林友铭来源: 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   
  去年以来,因受到越南、老挝等低成本劳动力市场冲击,以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同质化竞争为突出矛盾的行业困境持续困扰鞋企。城厢区鞋业代工企业面对生存压力,一批龙头企业率先在管理、研发、营销上主动发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突围”之路,实现逆势增长。
  日前,笔者采访了该区代工鞋业的部分龙头企业,探访其在新市场形势下求新求变的突围新招。
  郭氏鞋业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老牌代工鞋企,员工此前一直稳定在800人左右。去年,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倒逼该公司加快探索适合自身特色和定位的转型之路,增加了2条生产线,员工也增加到1300人以上。
  重视管理要效率,也能让代工企业脱颖而出。“我们重视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客户就主动要求我们加线。”郭氏公司总经理林彬介绍,“代工鞋企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抓好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细节,就能降低成本,获得超出同行的效益,也就不怕市场的‘残酷’了。”
  林彬举例说,在管理流程方面,今年公司将原来的“各管一段”变为“团队作战”,客户将一双新鞋的设计草图发来后,样品设计、车间生产、品质检验等各个部门同时介入、全程参与,遇到问题迅速协调解决,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管理是环环相扣的,效率提升后,交货时间有保障,客户十分满意,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也能因此让员工少加班、提高他们的待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林彬说。
  据了解,从创立至今,该公司一直做出口欧美订单,主要为国际一线运动品牌代工。近几年,郭氏鞋业公司的客户只有一个——意大利品牌FILA。因为专注于代工“FILA”,2011年、2012年,公司连续两年受到FILA总部颁证表扬。“这是我们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客户服务能力的结果。”林彬说,“去年公司生产了350万双鞋子,加线后预计今年产量可达500万双。好几个一线品牌得知我们加线后,主动前来考察,希望我们代工生产!”   
  林彬认为代工鞋企“不需要像高科技企业一样天天搞创新”,力奴鞋业公司却主张“做代工也要有自己的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地靠别人”。力奴公司董事长助理林建花说:“别的企业都在砸钱做广告、打品牌时,我们坚持一条,只做代工,但必须将制造能力发挥到极致。”
  走进力奴鞋业公司研发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牌匾。展览厅内,陈列着近百双公司自主设计的经典休闲鞋。其中,一款新鞋在2013年的“安踏”订货会上一举拿下36万双的订单。“这在休闲鞋里算非常高了!”公司运营部经理郑小娟说起这件事,特别兴奋。
  郑小娟告诉笔者,力奴公司从事自主研发是在成为“安踏”的代工企业之后。2006年,双方牵手合作,2009年公司研发人员开始根据“安踏”的指导方向,自主画图设计新鞋,在获得安踏认可后参加订货大会。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新鞋每个季度有10款以上,参加订货被淘汰20%-30%后,剩下的通常会在经销商中获得认可。2012年,在公司接到的安踏新鞋生产订单中,公司自主研发的比例占30%-40%。目前,该公司研发团队有98名成员,管理人员是以高薪从老牌鞋企聘请来的,公司每年用于自主研发的资金将近400万元,这在代工鞋企中很少见。
  在安踏的所有代工企业中,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有2家,力奴公司是其中之一。因为有了较强的研发能力,该公司越来越被“安踏”青睐。在河南省商丘市,力奴和安踏合股成立了锐力鞋业公司,规划建设16条生产线,目前已投产6条。而在该公司成立前,双方还共建了一个新研发中心。
  伴随着安踏的成长,力奴鞋业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实现稳步增长。郑小娟介绍,去年公司生产鞋子约370万双,今年生产订单已排到6月份,预计将实现10%以上的增长。
  区工业办负责人詹丽明介绍,长期以来,在代工鞋企与国外品牌商之间,还隔着进出口贸易公司这一中间商。随着鞋业利润越来越少,代工鞋企与国外品牌商试图绕过中间商、直接对接,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公司又要极力避免被边缘化,继续占有相应的市场。在此背景下,作为华林经济开发区规模最大的鞋业企业,新路体育用品公司与进出口贸易企业富力公司“一拍即合”,达成联合打造工贸一体化的新型运营合作模式。
  新路公司总经理郑新华告诉笔者,公司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订单生产需要,车间生产线已从去年初的5条增加到现在的9条,工人达2000多名,后来又花了400多万元,一下子购买了30台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电脑针车,产量也将增加到600万双以上。
  “借助富力公司的涉外经验,我们多次前往美国拜访品牌商,一个一个谈合作”。郑新华介绍,“这些订单都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到美国开拓市场争取回来的!”经多方努力,凭借代工生产“锐步”运动鞋的经验,该公司将目光锁定在美国一二线品牌,今年已经获得和Keen、UA、Wolverine等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机会。
  “订单量不断增长,让我们必须使用电脑针车,才能提供生产效率。”郑新华说,一台电脑针车的生产效率相当于7名熟练针车工,将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