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美 和谐宜居城|城厢区民生项目为市民幸福指数“加码”
2018-11-29 09:50:33 来源: 今日城厢  责任编辑:   

       公园、广场、绿道、专用自行车道……如今在城厢区,出门就见绿见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绿色出行也越来越便捷。“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城市格局正逐步形成,随着各个民生项目的建设和完善,生活在此的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家门口逛园休闲

  今年佛教论坛期间,莆田市美术馆的喷泉广场、“七彩祥云”树形伞盖、厂房展厅等刷屏了市民朋友圈,成为网红景点。市美术馆是九龙山公园及周边配套工程EPC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涉及莆田市美术馆、九龙山公园、停车场、道路改造等,如今项目已全面竣工,所处的钟潭片区实现华丽变身。

  湖心岛、普渡桥、曲桥等景点富有特色,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绿意盎然的景色,南湖公园成为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景观优美的城市公园。

  城厢区住建局城建办副主任陈俊杰介绍,今年我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年实施的十大公园项目,城厢区占了一半。除了上述九龙山公园和南湖公园外,还有天马山公园、木兰湖公园、绶溪公园,目前各项目均在顺利推进当中。

  出门即见绿,步行可游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城厢区投入3亿元,实施园林绿化项目36个,已新增城市公园3个,市民出门一般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城市公园,尽享绿色生态福利。

  口袋公园是美丽莆田建设积极倡导的城市绿地新模式,通常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裸露地、三不管地进行建设,或结合绿道、河道整治、道路绿化等同步建设,是最贴近市民生活的绿色空间。今年9月份,城厢区陂头温泉公园、金海湾小游园、屿上口袋公园等3个口袋公园同时完工,其中陂头温泉公园、金海湾小游园两个公园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附近居民又多了遛弯散步的好去处。目前,该区口袋公园已达8个。

  据统计,截至目前,城厢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78%,绿地率41.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3平方米,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绿道上享受生活

  每天傍晚,东圳绿道都会迎来大批散步的市民。沿着城厢区龙桥街道老叶树自然村的石阶拾级而上,铺着透水红砖的慢道映入眼帘,漫步向前,每隔6米设置一道绿道分割线。慢道外东圳水渠溪水潺潺,慢道内沿线景观路灯古朴典雅,沿路分布着村民种植的枇杷树、橄榄树、香蕉树等,不时可见鸟儿扑打着翅膀,从树丛中穿过。走在其中,犹如身处天然氧吧。

  东圳绿道起点在龙桥街道老叶树自然村,终点位于东圳水库水电站,全长3777米。该工程连接起我市第一条绿道——凤凰山沿渠景观带,又与延寿绿道相连,可通往绶溪公园。

  住在附近泗华村的村民说,过去这条路是土坯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满脚沾土,但从2016年建成后,就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2015年,全长2480米的北渠绿道一期示范段完工,从霞林街道肖厝西路至南园路北岸,荔枝树遍布两岸;2017年2月,集休闲、观光、人文于一体的北渠绿道二期全线贯通,全长3公里,方便了附近坂头、霞林、木兰、棠坡、屿上等村群众的通行;今年5月,城厢区启动北渠绿道三期工程,在原来绿道的基础上,增加绿化面积,修建休闲公园和管理用房等,同时增加三角梅、木芙蓉、紫荆花、桂花树等景观树,并增设夜景灯光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绿色福利”。目前该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

  今年早些时候,洋西溪绿道、钟潭溪绿道相继建成。作为全省最早建设绿道的城区之一,城厢区已建设了凤凰山绿道、泗华绿道、延寿绿道、绶溪绿道、北渠绿道等多条绿道,构建了涵盖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的绿道网络体系,成为城市慢生活的标志。

  入眼就是花草树木,扑鼻而来的是新鲜空气,城厢区绿道建设中,自然景观与建设景观相互协调,形成合理的滨水空间,实现城市与自然的绿色延伸。

  该区还以城市一重山、绿道、水道、城郊绿地为重点,种植适宜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年至少改造200亩,着力提高绿化花化彩化美化香化水平。同时,绿道建设还与群众休闲、娱乐、游憩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相结合,与内河整治、环境美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充分展示莆田壶山兰水、荔林水乡的地理人文风情和妈祖故里、文献名邦的历史文化特色。

  连景点、进公园、入广场、通社区、达单位,城厢区将绿道建设贯穿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小区,让绿道成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市民可以走出小区就能直达绿道场所,逐步形成便民利民的城市慢行系统,为市民创造安全美观的通行空间,引导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行车绿色出行

  从今年10月份起,荔城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上纷纷多了一条红色的小路——这就是新设的自行车专用道。作为全市第一条施划自行车专用车道的主干道,荔城大道自行车专用道宽度为2米—2.5米,采用黄色热熔标线和红色彩铺防滑路面结合的方式,在每段自行车道起点和终点设置统一的自行车标识。

  据介绍,自行车道的施划,除了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靠近树池等设施,尽量避开盲道和公共自行车停靠站等,以排除各种纵横向的阻碍,提供视线的诱导,能够使得各行其道,满足大家的骑行需求,保证安全性,从而使得自行车道能够连环成线,构建一个便捷畅通的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

  根据规划,今年年底前我市将完成中心城区荔城大道、东圳路、学园路等六纵五横共11条主干道的自行车道建设,总长度约94公里。这其中,大部分处于城厢区城区之内。

  城厢区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道路的不同情况,自行车道的设置也有区别。如荔城大道在人行道两侧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东园路等有机非分隔的路段在辅道上设置自行车道与电动车分离,学园路等路段则是在车道外侧分隔设置专用车道。在自行车道骨架网基础上,依托次、支、巷道渐进式联络拓展,构建自行车道毛细网,提高自行车道的网络化和通达性,使自行车道成网成片,基本建成城区自行车车道系统。经过升级改造后的自行车道,也能协助维护道路交通秩序,让市容更加整洁,让骑车出行的人们更加安全。

  有路就有车。11月25日上午,在东园路莆田学院天桥下,整齐排放着30多辆橘黄色的微笑公共自行车。通过自助服务机、租车卡、微信、银联卡等4种方式,市民可便捷租用,绿色出行。

  为了能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有效缓解群众“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城厢区加快公共自行车建设进度,形成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网点,实现公共自行车与其他公共交通系统无缝对接。

  目前,我市公共自行车首批已建置完成120个站点,启用70个租赁站点,投入3000辆自行车,其中一大半分布在城厢区。在城厢区城区主干道上,间隔200米左右即可进行公共自行车的通借通还,密集的公共自行车网络,让市民能骑着它走街串巷,寻找最淳朴的民情和最古老的建筑,享受绿色出行的乐趣。

  一半山水一半城,绿色为基底,山水文化融合,民生休闲优先,城厢区展现绿色生态美,打造和谐宜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