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在攻坚一线 |城厢区创设“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助力脱贫
2020-06-11 16:59:15 来源: 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城厢区吹响“攻坚冲刺”号角,集结党员先锋,创设“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夯实一线“桥头堡”,建强攻坚“作战队”,点燃产业“致富路”,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让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引领群众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不掉队。

夏渐浓,半年近,精准脱贫战鼓急,攻坚决胜热潮涌。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在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王文才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老区村、贫困村脱贫奔小康,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全面排查整改问题;突出稳定增收创收,浓厚脱贫攻坚氛围;集中力量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全面胜利。

上下联动 夯实一线“桥头堡”

5月29日,城厢区在华亭镇五云村召开2020年全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议,参会对象实地察看该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党建+”乡村邻里中心建设情况。

五云村原是省定贫困村,短短几年内,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通过发展旅游业成为年收入60万元的“明星村”。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满说,五云村的蝶变,得益于党建领航,激活了强村富民的内生动力。

这是城厢区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案例。“区委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建立区委常委挂钩联系制度,特别是去年主题教育期间,区委常委挂钩联系一个村(社区)、一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一个贫困户等,加强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融合力度。”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面强化组织领导,一面发动部门参与。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文恩在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要求,各部门各镇村要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和产业融合,推动乡村经济提升繁荣。该区推行部门包村制度,农业农村、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结合实际,到镇村指导、开展贫困户电商培训等工作。同时展开联合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号整改、销号管理。

为筑牢基层组织,去年该区财政增加761万元,用于提高村级干部基本报酬,返聘97名工作经验丰富、影响力强的离任村级原两委成员担任文书、党建协管员等;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改造升级6个村(社区)的办公场所、党群活动阵地,让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址议事。整顿转化9个软弱涣散村,调整撤换5名不胜任的村两委干部。

攥紧的拳头更有力。华亭镇涧口村以强带弱,联合周边隆兴村、五云村、宫利村组建涧口中心村党委,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如今,该区推广涧口“中心村”模式,在全区成立4个中心村党委,涉及17个村党组织。其中,凤凰山街道坑坪中心村党委带动3个村,建立“扶贫香菇”产业种植基地,平均每年增加村财收入30万元。

金锐出战 建强攻坚“作战队”

“六一”节,东海镇坪洋村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林国洪,牵线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走进坪洋小学,捐赠了音响设备和体育器材、自行车等,为山区学子带来图书、学习用品等节日礼物。

海拔600多米的坪洋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84人。3年前,林国洪前来驻村,他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民生向好”为工作思路,探索引进金丝皇菊等中药材种植,协调市振兴乡村集团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等培育“造血细胞”,增加村财收入,让坪洋村顺利摘掉“贫困”帽子。他因户施策,采取小额信贷、公益就业等帮助3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因村派人,助力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林国洪是个缩影。城厢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坚持“重派”和“严管”并举,“身入”和“心入”并抓,严格落实贫困村脱贫难度、选派单位综合实力、下派干部综合素质“三个统筹”的要求,确保第一书记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目前,全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7人,实现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和贫困村选派全覆盖。

村组织强不强,要看“领头雁”。该区还实施“领头雁”“能人治村”等工程,选优配强班子主心骨和带头人,为攻坚“拔寨”打造领导有力、组织有方的队伍。同时,整合农业、林业、科技、住建、工信等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分领域分专题集中轮训,探索建立以实地观摩、书记上讲台、专家讲座为主要内容的“村书记论坛”,推动村(社区)队伍素质整体优化提升。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定期开展“扫描式”排查、“全程式”跟踪,确保每个村至少有3名以上优秀年轻候备干部。精准对接“人才+脱贫项目”“人才+贫困户”,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村(社区)挂职、兼职,夯实贫困村发展的人才基础,为加速脱贫攻坚提供强劲动力。

连心惠民 点燃产业“致富路”

阳光明媚,灵川镇径里村融兴扶贫农场,月季花开正艳,美不胜收。贫困户范福者在花间锄草,为游客打造最美的花园。

村支部书记陈棋介绍,径里村是省级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15户,该村已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摘帽。为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村里通过连片流转田地,在2018年成立融兴扶贫农场,农场已种植月季10多亩,有4名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用工聘用就近的3名贫困户,解决他们的就业增收问题。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海滨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近20万元,走出一条“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党建强村富民之路。

灵川镇干部介绍,镇党委书记、镇长、包村领导挂钩,强化帮扶措施,全镇6户脱贫重点对象都与村集体产业项目光伏发电和扶贫农场进行挂钩,年底给予一定的收益分红;另外4户开办“日有喜”电商超市,增加收入。

推行“党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将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其他村也“不甘示弱”。在华亭镇埔柳村,也有一个集花卉产业、休闲农业体验、光伏发电、科普基地等为一体的“城厢区扶贫农场”项目,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项目。截至目前,该区以“支部+产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起的产业扶贫基地有五云村“四季蜜”龙眼基地、坪洋村中草药种植基地、白洋村食用菌基地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凝聚社会力量,该区组织20多家非公企业党组织挂钩攻坚贫困村,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户顺利脱贫。如绿丰园艺等公司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以“企业+政府+银行+贫困户”形式,提供就业岗位、资金入股等,帮助贫困户增加投资收益共计126万元。

致富思源、回馈社会,一家家非公企业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回报社会,掀起脱贫攻坚热潮。

眼下,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陆建琪指出,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疫情下的扶贫攻坚战。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激发党务干部活力,提振精气神,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来源:湄洲日报 黄凌燕 吴碧娟 许颖 肖建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