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 城厢区加快建设“山水格局、人文宜居”新城厢
2023-01-05 16:59:59 来源:   责任编辑:   


  回眸2022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六园千亿”产业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五大专项”行动、三个民生“十大项目”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比项目、守底线、创品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态势更加向好,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580亿元,增长6.5%;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口径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0亿元,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亿元,增长2.8%;外贸出口总额80.2亿元,增长1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50元,增长6.5%。入选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市、区)”、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市对区“两项督导”评估连续三年蝉联全市第一等荣誉称号。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实体经济稳中有升。新增省市工业龙头企业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10.6亿元,占GDP比重1.96%,居全市第一。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服 务业提质扩容”专项行动,新落地平台总部企业 16 家,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超 10 家,新增限上企业近 200 家,总数超 800 家。产业生态更趋完善。搭建全市首家惠企资金直达平台, “云兑现”惠企资金超 6000 万元。出台惠企纾困政策,为 200 余家企业提供超 9 亿元融资服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4.6 亿元。

  产业生态更趋完善。搭建全市首家惠企资金直达平台, “云兑现”惠企资金超 6000 万元。出台惠企纾困政策,为 200 余家企业提供超 9 亿元融资服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4.6 亿元,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聚焦项目攻坚比学赶超,创新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周期管理和“俯下身子、一抓到底”督查落实等三大机制,实现 14 个项目征迁净地,力促北理工东南研究院产学研基地、东南艺纸特种纸生产等 57 个项目动工建设。高效推进 141 个重点跟踪项目建设,莆田市机动车驾训场、福厦客专城厢段安置房等 31 个项目实现竣工,46 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50 亿元,超序时 17 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专项行动,全年新增入库招商项目 50 个,总投资 488.4 亿元。

  城乡品质稳步提升

  城市面貌持续改善。扎实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统筹推进 60 个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提升改造口岸小区、一中集资房等 11 个老旧小区,2个样板项目荣获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正向激励。新建口袋公园 5 个,新增绿地面积 825 亩、绿道 6 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98 ㎡。

  城市管理不断优化。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实施“空中飞线”、经营性停车场等专项整治,开展物业小区“点题整治”,探索市政设施公众责任险等市政治理新模式,数字城管案件有效处置率达99.98%以上。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编制完成 74 个村庄规划,实施 51 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和 15 个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建成“五个美丽”示范点 304 个,被评为省村庄清洁行动成效突出区。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深入推行“河湖长制”,深化“六清六化六方”攻坚行动,小流域省考断面、东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木兰溪水环境考评稳居全市前茅,东圳水库入选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和木兰溪流域专项治理有关问题整改。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民生保障显著增强。财政支出的 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办好 12 件年度惠民实事,完成 26 项民生三个“十大工程”项目,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社保体系,发放各类补助超 4000 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超 10 万人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兴安小学、科技学校扩建等 11 个项目动工建设,九华学校二期、西厝中学综合楼等 6 个项目相继建成,新增学位 6090 个。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医院病房大楼、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实验室建成投用,区医院患者满意度排名全省第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基层治理更具活力

  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积极融入“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管理,赋权镇街106项行政执法事项,示范推进霞林街道、龙桥街道2个市级试点和10个区级试点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深入开展“除险保安守底线”专项行动,健全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成立人民调解员协会,开展信访积案专项治理,“治重化积”案件办结化解率全市第一。

  展望2023

  2023年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财政总收入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农林牧渔业增长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

  坚持高位引领,强化战略支撑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求突破

  ——聚焦木兰溪综合治理总抓手。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聚焦“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系统推进生态治理、产业集聚、城市发展,开辟木兰溪两岸高质量发展新路。坚持以水聚产,扎实推进“六园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动 10 条重点产业链集聚发展,构建“临溪+滨海”产业发展格局。

  ——实施创新数字品牌三大战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 1.98%以上。实施数字发展战略,培育壮大一批个性化定制企业、智造工厂,推动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谋划培育一批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乡村振兴品牌,持续培育扶持一批新晋品牌快速成长。

  ——强化人才和营商环境两大支撑。做大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 15 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 4000 人次以上。深入实施人才“壶兰计划”,打造人才“双招双引双创”高地。加快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扩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审批事项“全域通办”“跨省通办”,优化营商环境支撑。

  坚持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求突破

  ——强化项目引领带动。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力抓前期、保开工、推进度、促竣工,全年实施重点项目 420 个,完成年度投资 345 亿元以上。持续完善重点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夯实项目挂钩负责制,强化序时、问题清单管理,强力攻坚项目前期和“临门一脚”重点项目,力争实现开工项目 60 个、竣工项目 30 个以上。

  ——强化招商引资质效。整合招商机构,提升专业化招商水平,形成全领域、全方位大招商工作格局。聚焦“六园千亿”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激活招商引资新活力,实现增量项目招大引强。全年力争引进超亿元项目 30 个、总投资 300 亿元以上。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注重扩大土地、资金等要素有效供给。加快文献北、月塘南等片区控规修编,完成 20 个项目 1000亩以上土地报批,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等存量用地 800 亩以上,有序推进经营性土地出让,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坚持质上发力,强化链式发展

  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求突破

  ——高质量提升现代制造业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推动“六园千亿”项目动工建设,同步推进招商运营。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帮扶减停产企业,加快发展鞋服、食品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型功能材料十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5 家以上。

  ——高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三大特色”示范项目建设,升级万达广场、联创星领汇等城市商圈,提档肖厝油画、南湖公园周边等特色街区,盘活西城国际、正鼎大厦等商务楼宇,集中打造一批 10 亿元特色商圈、特色街区、特色楼宇。不断壮大电商经济,推动数智产业创业园、城厢好物 O2O 体验馆等项目落地。不断发展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加强文旅策划推介,实现接待旅客量、旅游总收入均增长 20%以上。

  ——高层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体系,积极探索工业“标准地”出让模式。发挥稳外贸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充分挖掘跨境电商产业潜力,依托国际陆港“一站式”外贸通关服务,建立“海陆空”物流通道体系,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实现跨境电商交易规模 255 亿元以上、市场采购贸易出口 10 亿元以上。

  坚持内外兼修,提升功能品质

  在建设宜居城市上求突破

  ——加快重点片区建设。以木兰溪为廊带,加速钟潭、万达南、坂头西、樟林等片区综合开发,推动屿上、木兰铁岭等片区实质性建设,打造木兰溪沿线亮点区片。以文献路为主轴,加快文献北、龙德井片区连片开发,有序推进商务楼宇、酒店、教育和市政配套等 10 个项目建设,提升区域建设品质。以南山文化为脉络,推进月塘南一、二期片区建设,加快实施三期片区改造,开发佛饰、素食、禅茶等文化消费场景,不断丰富城市文旅消费新体验。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城市有序更新,大力实施 26个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高效推进 15 个 466 万㎡安置房项目建设,实现木兰铁岭、月塘南二期等 5 个安置房项目开工,推动洋西地块 A、沟头、龙德井等安置区超 1 万套房屋回迁;以“增配功能+形态改造”为主,实施 6 个老旧小区改造及周边整治,筑实人民群众“安居梦”。完善城市综合配套,打造一批城市绿廊绿道示范工程。

  ——强化城市精细治理。探索城市智慧化管理模式,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区总评年为契机,加大市容环境、渣土运输等管控力度,进一步规范早夜市管理,推进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路线和示范街区,争创省级文明城区“六连冠”。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在共建美丽家园上求突破

  ——加快提升农业质效。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加快常太、灵川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实施常太生态示范果园、东海农业智慧园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孵化一批涉农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业态,打造 3 个省市“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红线,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有序实施“三带九片区”36 个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实施 15 个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项目,编制完成全部村庄规划和常太、华亭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五个美丽”示范点 200 个以上,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典型样板。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巩固生态文明样本。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和木兰溪流域专项治理有关问题整改。改造提升 16 个村生活污水设施,创建 4 个“污水零直排区”试点村。持续巩固下磨溪、龙桥溪等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 100%。坚持以“林长制”促“林长治”,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均衡普惠,增进民生福祉

  在回应群众期待上求突破

  ——精准夯实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服务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零“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 5000 人以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 98%、60%以上。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围绕“双创”教育示范区目标,大力实施十五项重点工程,新增学位 5000个以上。加快 9 个片区城乡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区管校聘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新改扩建“一所三中心五院”,加大基层卫生院补短板力度。建设一批名医工作室,打造一批品牌科室,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文体服务能力。

  ——全力维护安定稳定。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和“综治+”治理中心建设,加快探索部门力量下沉、综合执法、激励保障等机制,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