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记忆 | 你知道吗,原来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女神都是我们福建人!
2023-03-08 19:23:22 来源:   责任编辑: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八闽巾帼竞芳华!

翻开史书,我们总能看到一批传奇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在新时代征程里英姿勃发。

这些传奇女性,她们的家事与国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们的内心挣扎、自我觉醒、社会参与乃至命运沉浮,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亦体现了八闽文化的底蕴与素养。

今天将为大家介绍几位近代福建的传奇女性。

世纪老人冰心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1900-1999年),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冰心,是世纪老人、文坛祖母,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她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阴错阳差她认识了吴文藻,两人书信来往。她曾写下一首《相思》诉情意: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她有理想有抱负,拥有自己的个性与气质。

建筑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徽音,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著名文学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是留下无数传奇和话题的女子。



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徽音,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时,祖父林孝恂为她取名“徽音”。这个名字来自《诗经·大雅·思齐》:

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徽音,就是美好的德行。祖父对她的期许和祝福,都在“徽音”这两个字里。

1920年,在林徽因16岁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离开官场,决定带女儿游历欧洲。行前一封信寄到家里,把他的梦想寄托这样交付女儿: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恼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父亲带林徽因走遍欧洲,西方古典建筑曾给予少女林徽因以启发。最后来到伦敦,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受她影响立志献身建筑。

林徽因一生优雅,但也有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

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北京老牌楼,她据理力争:“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作为学贯中西的学人,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她能不惧威权与各种压力,秉承了一位建筑学家的良心。

这是她的风骨,更是她的家国情。

女作家庐隐

庐隐(1898—1934年),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取自“隐去庐山真面目”。



庐隐(1898—1934年),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

庐隐一生命运多舛。她出生那天,外祖母去世,被母亲认为是灾星;3岁得了热病;9岁脚长疮,几乎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不止,又因母亲厌恶不得入学。幸得大哥帮助,走上求学之路。

后来,她成为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才女。

苏雪林曾称赞庐隐:

颇类昔人批评苏东坡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从不扭捏作态,其豪爽至为可爱。

庐隐是“五四”时期最早的献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作家,对于当时流行的各种“妇女解放”,常有异常犀利的批评:

拿我们妇女运动过去的事实,和人家欧美对照看,我们简直是耍猴戏,模仿人家的样子,耍耍罢了。

妇女解放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但是,妇女解放的事实,大半都是失败。

女权的学说尽管像海潮般涌了起来,其实只是为人类的历史装着好看的幌子。

对于妇女解放运动,她更倾向于实际的解决方案,即:

解放二字是空洞的,必定要想出具体的方法,使解放的理论,进到解放的事实。

在庐隐的笔下,主要以女性为主体,讲述女人的情感故事,在当时男尊女卑的背景下,敢于将自己对感情的看法,通过文学人物表达出来。

在作品中,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女人的手中,无疑,这是对男性主体话语的颠覆。《海滨故人》中,她勾勒了五位女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婚恋态度。

庐隐的一生都在渴望爱情,探究爱情,三段婚姻,她也曾怀疑、质疑爱情,但她仍坚持本心,经历着爱的煎熬与伤痛,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历经磨难,始终坚持本心。

林觉民之妻陈意映

陈意映,福建福州人,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妻子,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



陈意映(1891—1913年),福建福州人,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妻子。

1905年,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婚后,陈意映受林觉民影响,带头放小脚,入福州女子师范学堂学习。林觉民亲自教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之黑暗吃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陈意映也成了该校首届毕业生。

陈意映与林觉民感情深厚,支持林觉民进行革命活动,曾对他说:

君此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林觉民深为自己感到幸运,他曾对友人说:

意映的性情与偏好,都与我相同。这真真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女子,此生得之,我何其有幸!

而相处之中,林觉民的思想意志也震撼着她。她理解他,无条件支持他。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堂堂的热血男儿,他愿做一切,只愿国好,而她愿做一切,只为他好。

1911年3月,林觉民从日本回福州,召集同志谋往广州起义,交密在西禅寺制炸弹装棺木中,运往支援革命党人,陈意映打算打扮成贵妇的样子随行掩护,但因怀着身孕最终没有同行。

同年,陈意映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安顿。在这里,她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与妻书》。她打开了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一封《与妻书》,刹那即永恒。

黄花岗起义,林觉民牺牲,她在2年后抑郁而终。

她过好自己的生活,大国小家,她有着属于自己的坚持。

护士之光伍哲英

伍哲英,护理教育家,福建长乐人。她被尊之为“护士之光”“护士之母”,一生致力于护理教育事业,为培养护理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伍哲英(1884-1960年),护理教育家,福建长乐人,“护士之光”“护士之母”。

青年时期,伍哲英就读于福州南台保福山女子书院。因家贫母亲患病无钱医治,遂立志学医,1908年伍哲英考入九江丹福德医院护士学校,1912年毕业。

1915年,伍哲英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护士学校攻读护理学专业。在校期间,伍哲英各门学科均为优秀,许多医院争相邀她加盟。然而,为了报效祖国,她婉言谢绝了国外医院的盛情邀请,毅然于1919年回国。

1921年,伍哲英在上海创建了第一所由中国人办的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护士学校。经过三年的辛勤教导,第一班由中国人自己培养的护士在1924年毕业了,这一批新生力量,给以后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

1928年1月,在上海三马路上的慕尔堂里,来自全国的116位代表,在此召开第九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此次大会上,伍哲英被推举为中华护士会会长。这届大会结束了近20年外籍护士任会长的历史,开启了中国护士担任护理管理与领导工作的新纪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伍哲英抱着抗日救国的决心,带着最后剩下的一批无家可归的学生到第八伤兵医院为抗日受伤的战士们服务。伍哲英积极投入抗战洪流抢救不少伤兵,被称为火线上的“白衣天使”。

1946年,抗战胜利后,第十五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当时的报刊在报道伍哲英时,用了四个大字的标题:“白衣天使”!

伍哲英终身未婚,毕生致力于创建护理专业和教育事业,其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为护理界所推崇,被尊之为“护士之光”“护士之母”。

她乐于助人,拥有纯真的本性,和善而不怀恶意。

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林宗素

林宗素,原名易,福建福州闽侯人,是中国最早的妇女解放运动者之一,辛亥革命后,她担任“女子参政同志会”会长。



林宗素 (1877-1944年),女,原名易,福建福州闽侯人,是中国最早的妇女解放运动者之一。

林宗素自幼与兄同受母亲启蒙教育,并从哥哥身上得到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她10多岁时便勇敢地自行放足。

1902年,随兄嫂到上海,成为上海爱国女学第一届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组织的革命活动,“明里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

1903年,林宗素随哥哥赴日留学,积极参加留学生爱国革命活动,并与胡彬夏等近20名爱国女学生踊跃参加拒俄运动。她们组织“共爱会”,宗旨是:

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尽女国民之天职。

之后,林宗素不仅与兄长参与蔡元培所办《俄事警闻》的报社工作,而且是其兄所办《中国白话报》的重要成员, 成了上海报界有名的女记者、女编辑。

1905年,林宗素再度赴日留学,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积极参加暗杀团的练习,并在1906年1月加入同盟会。

辛亥武昌起义后,她回到上海参加“中国社会党”活动,积极主张女子参政。

1912年,代表“女子参政同志会”拜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恳切阐述女子参政的迫切要求,得到孙中山认可。后来,她又在上海组织了“男女平权维持会”。

作为民国元年妇女参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林宗素为中国妇女参政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追求自己的独立,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女学思想倡导者秋瑾

秋瑾,原名秋闺瑾,生于福建厦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她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她提倡的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秋瑾(1875—1907年),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

1903年,秋瑾随夫从湖南双峰迁居北京,并与新潮女士吴芝瑛义结金兰。在吴芝瑛的引领下,秋瑾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籍总教习的夫人服部繁子。服部繁子力主的男女平权和女学思想是秋瑾妇女解放运动思想的萌芽,对秋瑾的人生影响至深。

秋瑾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妇女解放运动者,她认为:

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

为了追求男女平等的地位,秋瑾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大力宣扬女子教育,支持女性自立、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

1904年,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和陈撷芬建立了中国妇女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共爱会”。

1906年,两渡日本的秋瑾被浙江浔溪女学聘为教习。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她积极向师生宣传男女平权、兴办女学和女子爱国、革命的主张。为了宣传妇女解放,团结妇女为自身权力斗争,她创办了《中国女报》,吹响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号角。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不断学习的同时,广交革命志士,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且成了同盟会浙江主盟人。此后,秋瑾全身心投入中国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

1907年,徐锡麟与秋瑾约定在皖、浙利用会党,同时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她知道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拒绝离开绍兴,她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秋瑾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与包围的清军殊死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

秋瑾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气魄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成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

全国唯一的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



李林(1915-1940年),龙溪县人(今漳州市区),著名抗日女英雄。

李林幼年侨居印尼,1930年回国。

1935年,入北平民国学院政治系,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12月12日,为抗议蒋介石逮捕救国会“七君子”,北平市学联组织第五次大示威游行,李林担任游行队伍的旗手。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1月,22岁的李林在偏关创建了有200多人的晋绥第八抗日游击支队,担任支队长兼政治主任,从此开始了她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

1938年7月,八支队改编为一二〇师雁北第六支队骑兵营,李林任骑兵营教导员,兼晋绥边区工委宣传委员、干训班主要负责人等职,指挥突破日军的第七次扫荡、奇袭岱岳、解救洪涛山之围等重要战役,成为驰名长城内外的抗日英雄。



威震晋绥的李林(资料图片)

“一个女同志,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能带领骑兵,在长城内外大战鬼子,打出了威风,很不简单!”这是1940年1月贺龙元在参加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会会议前特地接见她时说的话。

同年4月26日,日军对晋绥边区发起第九次扫荡。地委机关转移时,李林担任后卫。部队被日军包围,李林坚持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于是日上午8时在朔县郭家沟窑子壮烈殉国。

李林,一个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不罢休”铿锵誓言,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的年轻女性,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

今时今日,我们依旧应从这些传奇女性的身上传承文化风韵、汲取精神养分,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中贡献一份属于我们的巾帼力量。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请把最特别的爱献给你心中最美的女神们吧!

(本文综合了新华网、福州微文明、福州市博物馆等平台相关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