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有所扶 为民生福祉托底
2023-03-29 17:01:03 来源:   责任编辑:   

  近日,城厢区残联深入龙桥街道西山小区,为原本二级肢体残疾,现瘫痪在床的黄某某再次入户评残,重新鉴定等级。

  近年来,区残疾人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使得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广大残疾人得到较大实惠。基层残联组织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该区7个镇(街)122个村(社区)残协目前全覆盖完成创建,使服务残疾人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残疾人的家门口,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末梢”。部分村(社区)残协还积极探索服务农村残疾人“有人服务、有钱服务、有场所服务、有机制服务、有成效服务”的五有服务机制,通过建设残疾人“爱心助残驿站”,重点为残疾人提供“保健康、保收入、保服务、送知识、送温暖”等综合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2021年11月10日,莆田市首家“爱心助残驿站”在城厢区华亭镇云峰村成立。2022年11月1日,华亭镇南湖村“爱心助残驿站”作为福建省第二批试点(省级试点)在城厢区成立。“爱心助残驿站”为农村残疾人在家门口搭建起一个集休闲娱乐、医疗康复、日间照料、用餐服务、辅助就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方便残疾人康复就医、休闲娱乐和工作生活。



  为了解决残疾人群众就医和评残不便的难题,区残联与区医院、城厢志愿之家、闽善行服务总站密切合作、靠前作为,共同成立“满天星·石厝”残疾人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区医院残疾人就医评残服务平台,充分运用“闽善行”服务中心968656呼叫服务功能,将医院内线下的“残疾人就医评残绿色通道”服务窗口前移至线上服务,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一体化推进,畅通残疾人就医评残线上线下“绿色双通道”,有效推动入户评残评估服务常态化,实现就医评残的精准高效对接,让残疾人到医院寻求服务转变为残联和医院部门的主动服务,实现了专业化、针对性的就医评残服务。



  据介绍,城厢区是全市首家将重度肢体残疾人的肢残评定及辅具评估初评权限下放至镇(街)一级的县区,切实打通服务残疾人残疾评定的“末梢”。为满足更多的残疾人服务需求,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2020年起该区将精神残疾列入上门评残范围。自开始上门评残服务以来,该区7个镇(街)共常态化摸排出需办证、评估的重度肢体、精神残疾人员407人,已全部完成入户评残工作。其中397人通过鉴定取得了残疾人证,占新办证总人数(2019年至今新办证3908人)的10%。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推进残疾人就业,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工作中增强自信,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区残联组织就业培训、多渠道争取劳动生产项目、加强政策指导,不断加大辅助性就业扶持。同时,区残联聚焦残疾人中最困难就业群体,从平台、项目、运营、服务、管理等难点着手,在东海镇的莆田市珍中工贸有限公司建设“福乐车间”,专门组织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人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该区首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实现从“0”到“1”的突破,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目前,该企业共有32名残疾人员工从事搬运、手工、采料等工作,其中16名为重度残疾人。



  弱有所扶,托底民生福祉保障。区残联充分贯彻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山水格局、人文宜居”新城厢持续贡献力量。(陈丽君 通讯员 欧奇翔)

  来源:区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