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太镇的红黄蓝绿
2021-05-12 14:30:00 来源: 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责任编辑:   


看!常太镇的红黄蓝绿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易振环 郑林倩

曾经,为了一座水库,这里1.3万人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分批从库区迁出;曾经,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大部分人靠天吃饭,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

地处城厢区西北部山区的常太镇是莆田点燃革命烈火的发源地,集山区、老区、库区、林区于一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在发展地方产业时,必须做好加法和减法的选择题。不过,相较于其他地方,常太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生态乡镇的绿、革命老区的红、东圳水库的蓝、枇杷之乡的黄,斑斓多彩,瑰丽万千。



东圳水库是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圳湖映碧所在地。陈力雄 摄

瞄准方向,发展之路就在脚下。近年来,常太镇持续做好生态文章,打通保护和发展通道,以“一颗枇杷”为基础,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依托九龙谷4A级旅游景区优势,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构建全域旅游新版图;因地制宜,发展环库路民宿、茶饮、文创等“慢生活带”经济,打造智慧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小枇杷成就大产业

剪枝、松土、施肥……近段时间,在位于常太镇溪南村的5G智慧果园内,果农们忙着对已完成采摘的枇杷树实施精细化栽培管理,强健树势,为来年枇杷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占地100亩的5G智慧果园,种有枇杷果树4000多棵,是常太镇打造的首个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基地。果园内设置了物联网采集、水肥一体化、视频直播、果树认养和区块链枇杷溯源五大系统,可实现枇杷种养、采摘、质检、销售、物流等全程追溯。科技兴农的魅力,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5G智慧果园设置了物联网采集等五大系统。陈盛钟 摄

有着“中国枇杷第一乡”美誉的常太镇,枇杷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6.4万亩,8000多农户从事枇杷生产,年产枇杷3万吨,年产值2亿元。近年来,常太镇在枇杷技术、品牌、销售等方面持续发力,把“一颗枇杷”做成大文章,让农户享受实实在在的红利。

4月9日,一场以枇杷为主题的文化节在常太镇盛大开启,现场进行了农产品展示、直播带货、采摘体验等活动,并推出云端认养枇杷树项目。认养人除了可收获优质鲜果,还能享受观光、采摘等增值服务。已连续举办23届的常太枇杷文化节,让常太枇杷声名远播,把“枇杷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游客现场体验采摘枇杷。陈盛钟 摄

“不但枇杷不愁卖,价格还高呢,今年家里枇杷收入多了两成。”松峰村枇杷合作社社员陈爱兵说。在常太镇,全镇28个村目前均成立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销售模式,改变以往果农单打独斗闯市场的被动局面,经济效益大为提升。据统计,今年,常太镇由枇杷合作社牵头销售的枇杷超150万公斤,金额4500万元。



常太枇杷文化节上,网红直播带货。陈盛钟 摄

“全镇设立4个揽收点,统一收购散户果农枇杷,同时对接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常太镇枇杷办负责人吴真理告诉记者,为打响常太枇杷品牌,常太镇依托镇属企业圳湖实业注册“圳湖”商标,实行品牌化管理,产生更大的市场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常太镇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启动万亩枇杷改良计划,引进三月白、白雪早、香妃等优质白肉枇杷品种。目前,全镇已完成枇杷换种嫁接1100亩。

2.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五一”期间,风光旖旎的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摆棕轿、抢豆丸等民俗表演别有一番情趣,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莆仙文化的内涵。

紧邻九龙谷景区的溪南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溪南村闲置农房较多,之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盘活。”村支书王剑萍说,村里投资500多万元对闲置房屋进行统一立面和景观改造,打造民俗休闲一条街,吸引到九龙谷景区游玩的游客来此休闲消费,并顺道参观村里的百亩荷花、图图观光园等景点,释放旅游红利,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九龙谷景区水上游乐项目。陈盛钟 摄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正在招商中。村民曾元林在民俗休闲一条街建有4间店面,他准备自己使用2间,剩下2间对外出租。“好风光变成金饭碗,大家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曾元林笑着说。

素有莆田城市后花园之称的常太镇青山绿水环绕,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九龙谷4A级旅游景区外,常太镇还有东圳库区、马院忘忧谷、岭下美丽乡村,以及众多红色旅游景点。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常太镇的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引擎。



九华山上远眺东圳美景。林梅钦 摄

今年初,以儿童活动为主题的岭下村武埕公园建成投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吸引不少家庭前来游玩。除了武埕公园外,岭下村还整合移民、水利等多部门扶持资金,建设了亲水公园、研学基地、东圳移民精神展示馆等景点,成功上榜3A级旅游景区。登山健身、观瀑布、体验农家乐……一条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叫响了岭下村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群山环抱中的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 卢德山 摄

山清水秀的马院村是一块风光秀美的“红土地”,当年,这里曾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战略指挥中心。近年来,马院村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了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忘忧谷、千亩竹海等多个景点,游客纷至沓来。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有意回乡创业,筹划开办采摘园、农家乐等。

绿色生态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奏响了常太镇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3.“慢生活”带来好日子

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东圳水库,不仅是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和生命线工程,也是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圳湖映碧所在地,峰峦叠翠,碧波万顷,令人流连忘返。

背靠天马山,面朝东圳库区,环山抱水,眼前的圳湖映碧风光一览无遗。位于松峰村的山中山文化会馆于2016年开馆,是当地首家以文化与餐饮相结合打造的商业体,其最大的特色是与库区景观相生相融,相得益彰。会馆创始人刘明铭从小在库区长大,对这片美丽的山水之地情有独钟。“青山绿水间体验天然氧吧,常太镇的乡村休闲产业大有可为。”刘明铭说。



山中山文化会馆与库区景观相生相融。资料图片

来常太,慢下来!上月,常太镇首届“慢生活”休闲产业文化节在东圳库区半浮生文创园举行。其间,城厢区慢生活文创交流中心揭牌成立;常太镇游览自然风光、寻访红色足迹、感受生态家园、体验现代农技4条休闲旅游线路对外发布。



坐在叶深秋漫生活户外餐厅,圳湖风光一览无遗。陈盛钟 摄

“东圳库区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是体验慢生活的理想之所。”城厢区慢生活文创交流中心负责人林建挥说,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交流慢生活理念,关注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

如今,在东圳水库环库路周边,山中山文化会馆、半浮生文创园、初一山舍、上山听湖、树兜有宿、叶深秋漫生活、岭下27号等休闲餐饮店、茶院、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少地方成为网红打卡之地。



半浮生茶院成了网红店。陈盛钟 摄

不久前,常太镇还与北京好农场、方家铺子、厦门海峡梦谷、一九零一文化创意、莆旅文化5家企业签订农文旅融合发展招商协议,项目总投资近亿元。

城厢区副区长、常太镇党委书记莫彩华表示,常太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策划环东圳水库整体业态,推进发展环库路各村民宿、茶饮、文创等慢生活带经济,打造莆田版“莫干山”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加快构建养心养眼的慢生活小镇。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