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治 和谐共生|城厢区探索“综治+义工服务”社会治理新模式
2020-11-13 16:27:36 来源: 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   

城厢区委政法委积极引导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融入“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综治+义工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机制引领,集结力量,共享共治,既营造了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也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今年9月份以来,城厢区委政法委探索建立“综治+义工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法综治指导协调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成立城厢区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截至目前,区义工协会已发展会员368名,开展活动30多次,服务群众2700余人次,进一步激发群众自发参与基层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品牌。

 

 

机制引领 壮大服务队伍

11月7日上午,走上霞林街道霞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二楼,迎面墙上悬挂着抢眼的五个大字“义工服务站”,大红色义工协会标志的圆圈内画着一颗红色的爱心,爱心的尾巴为蓝色,还带着省略号般的小尾巴。

“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大海和妈祖大爱,而省略号则代表众多绵延不绝的义工力量。”城厢区义工协会会长蔡建忠如是说。今年9月2日,在区委政法委的牵头和指导下,区义工协会成立,该协会由社会各界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组成,刚成立时只有50名会员,通过举办志愿服务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如今已有368名会员。

“社区主导、部门协同、义工服务”,是该协会的工作方向。成立之初,区义工协会就明确了职责任务、行动规范、服务评价等运行机制。该组织主要职责在于落实上级组织关于志愿服务的决策和部署,建立义工档案,加强义工队伍建设,组织义工开展心理疏导、美化家园、社区便民等无偿服务。协会同时开展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依托社区综治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进一步壮大基层社会服务力量。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区义工协会务实出招积极拓展服务渠道,与区直部门、街道社区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建立共建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开发志愿服务合作领域和内容,发挥义工的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联动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绘就志愿服务最大同心圆。

集结力量 增添浓厚乡情

10月底,霞林街道肖厝社区开展“党建+”邻里中心第一届重阳节活动,推出“平安邻里 情暖重阳”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老人送上平安面,拍摄生活写照,提供口腔检查等暖心服务,并编排展演莆仙方言“反诈骗三句半”。

11月9日早晨7点多,稍有寒意,但在逸夫实验小学和筱塘小学的天桥上却已有多个橙色的身影在忙碌。在每个学校的天桥,都有三四个义工负责护送学生们过天桥,确保学生们安全到达学校。义工陈华峰是江西人,2012年来到莆田创业,2017年开始就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区义工协会成立之后,陈华峰第一时间加入。“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学生交通导护是我们常态化的活动,每天上下学时间段,不管刮风下雨,义工都会轮流前往学校门口路段导护。”

每逢月初,霞林街道霞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都会举行爱心理发活动,理发师来自专业发型造型机构,这也是陈华峰发动的。“考虑到老人大多腿脚不利索不能走太远,理发成了难题,理发店老板是我朋友,我便发动他加入义工协会,集中邀请理发师前往社区为老人们理发,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们还会到家中为他们理发,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爱和力量。”

正是柚子销售旺季,在霞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附近的垃圾分类宣传小屋里,区义工协会副会长林超群正在教导附近的居民用柚子皮制作酵素,桌子上摆放着红糖、柚子皮、空桶等材料,一桶桶制作好的酵素已经分装成小瓶,无偿赠送给居民使用。林超群是和成天下小区的物业负责人,作为全市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和成天下小区的居民们已经开始学习制作酵素。“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制作成酵素,可以减少40%以上的厨余垃圾。不仅仅是小区内部,借助义工协会的平台,我还想把环保、垃圾分类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为减少厨余垃圾和保护环境做贡献。”林超群说。

区义工协会副会长赖新军是莆田蓝豹救援筹备队队员,熟练掌握消防知识、防溺水知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加入义工协会之后,他的特长得到发挥,针对社区老人、学生、青年人等,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促进社区安全、和谐发展。

“义工协会集结了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义工来自各行各业各有所长的优势,对准广大群众民生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调解纠纷、心理咨询疏导、医院门诊导流、学生交通导护、普法宣传、重点人群帮扶等各种无偿服务。”蔡建忠表示,区义工协会成立之后,会员迅速扩大,通过融入社区,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发挥社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社区邻里中心增添了浓厚的“乡情”。

“义工协会与社区邻里中心对接以来,活动丰富多彩,邻里中心每天都热热闹闹,群众满意度很高,实实在在体验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霞林街道霞林社区党支部书记翁炳煌坦言。

 

 

共治共享 构建和谐社会

10月29日,区义工协会联合城厢区司法局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教育讲座,助推社区矫正对象重塑人生。

记着了解到,截至目前,区义工协会已对接5个基层试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多次,服务群众2700余人次。

“将社会组织引入社会治理,义工协会的模式和作用延伸到最大,是城厢区政法委的初衷。”城厢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庆王说,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基层单位,激励社会组织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使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得到更及时,更有效的解决。

陈庆王说,城厢区作为中心主城区,商贸经济繁荣,流动人口众多,公共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交织、新行业治理不断面临新挑战。当前,该区基层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无较大的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社区矫正、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救援协会等领域平安志愿群团组织,社会治理主体不够多元化,平安创建力量不够强劲,政府引导社会群团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尚未建立。而义工组织即是社会治理中的一道风景,填补了政府社区“一元”管理的空白。

“义工组织既服务社区,又与政法系统其他部门配合开展一些政法特色的活动,巩固深化‘暖治理’模式,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陈庆王说,下一步,城厢区将针对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引导社会组织提供精准的社会服务,打造如“南门大妈、义工服务、乡贤理事会、红色物业管理”等自治组织,开展代办事务志愿服务、平安志愿服务、巡逻防范、矛盾纠纷调解、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等公益事务,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让基层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有效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林晓玲 易振环 )

来源:湄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