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创新,汇聚筑梦力量
2020-11-20 17:59:45 来源: 今日城厢  责任编辑:   

汇聚筑梦力量

——城厢区推动思政课创新
 

心若向阳,万物生光

为夯实信仰基底

城厢区关工委多举措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自觉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奋斗之中

滋润青少年心灵

汇聚筑梦力量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给青少年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年来,城厢区关工委找准着力点,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思政课创新,做活“思政育人”这篇大文章,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青少年“红色基因”教育中发挥“领航人”作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创新尊重青少年个性与特点,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真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呈现勃勃生机,用真理育人心,为青春定航向。

巡回宣讲 “小课堂”紧扣时代

11月12日,一场主题为“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宣讲在莆田十八中进行,150多名师生在宣讲和互动中接受了一次五中全会精神的洗礼。

“这样的活动,是城厢区每个学校的常态,每个宣讲主题都扣紧时代脉搏,让孩子们入脑入心达到了解、教育的目的。”宣讲活动主讲人郭景国表示。郭景国是城厢区关工委副主任、报告团团长,今年74岁的他原是莆田文献中学副校长,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14年来一直热衷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立了莆田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义务咨询室,创办了莆田市首个社区未成年人模拟法庭。这些年来,郭景国活跃在大中小学的讲台上,还深入社区、乡村、企业为孩子们作过300余场报告。

 

 

让有信仰的人讲有信仰的故事,这是城厢区关工委开展巡回宣讲的一个缩影。为达到“润物无声”的温度,城厢区整合区关工委报告团、学校关工委宣教团、镇街关工委宣讲团、村居关工委报告员4支队伍,打造了一支总人数近800人的讲师队伍,几年来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近2000场,受教育人数近8万人次。同时建立失足、失管、失学、失业、失亲“五失”青少年心理成长档案,开展心理干预和辅导1100余人次。

城厢区关工委主任周燕英介绍,为了让青少年能将枯燥乏味的东西听进去,讲师们下了不少功夫,并且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把虚道理讲实,把深道理讲浅,把老道理讲新,把大道理讲活。他们善于把难以理解的道理变成大众化的鲜活语言,而且还把“讲道理”和“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让报告内容入脑入耳入心。

现场教学 融入“社会大课堂”

“1958年6月,莆田举全县之力,开工建设东圳水库,在缺乏大型机器的条件下,只花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竣工通水,但大坝的工程质量却含金量十足……”今年暑假,城厢区的思政课堂搬到了东圳水库纪念馆。

东圳水库纪念馆有许多修水库时的老照片,记录了水库修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陈列着建坝时用到的石夯、脚钳、木滑轮等简陋工具,再现了当年物资极度匮乏时工人们用简陋的工具创造出奇迹的劳动场面。“看着这些老照片、简陋的工具以及民工们你追我赶的场景,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感动……”回忆起暑假的红色研学经历,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林欣怡仍然觉得很有意义:“这样的思政课更真实,更有感染力,同学们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国庆假期里,城厢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组织六年级学生在市体育公园举行“国强我自强,争当小军人”研学活动,通过晨练早操、队列、站军姿、学习《强军战歌》和翻山越岭体验“红军长征路”等方式,磨练孩子们的意志,感受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思政课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青少年们喜闻乐见、受益无穷。这成为城厢区关工委讲师们的研究课题。郭景国说,让理论从“本本”里走出来,关键要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据悉,城厢区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孩子们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近年来,城厢区关工委通过与该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建,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载体,带领学生走进红色遗址,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木兰溪畔讲述关于木兰溪蜕变的故事、在革命老区常太镇马院村“还原”闽中游击战争的峥嵘岁月等。目前,该区关工委共推荐评选省、市级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5个,对接培育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4个,主动融入8家“党建+”邻里中心建设。

真理育人 滋润心灵细无声

“无论是在学校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你们都要彰显新时代中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新形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整个学习、生活、奋斗之中……”今年秋季开学之初,城厢区文献中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郭景国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题的动情讲述,深深打动着现场听众。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城厢区思政课进校园“抓铁有痕”,南门学校少年军校“夏令营”创出品牌,并不断得到拓展、延伸;“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全面铺开,搭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挑大梁”;“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发展。今年9月份开始,城厢区在全区开展思政课“六进”活动,以“两史、三爱”为主要内容,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扎实开展思政课“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

 

 

“下一步,除了校园之外,我们的宣讲工作将全面铺开,将重点宣讲革命战争年代烽火淬炼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锻造的中国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迸发的中国精神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宣传内容,滋养学生们和市民们的精神世界。”周燕英介绍,目前已筛选确定《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等宣讲题目20余个。今年年底前,计划开展进机关讲理论、进校园讲文化、进社区讲法治、进农村讲政策、进企业讲形势、进家庭讲故事等“六进”宣讲活动30余场。
 

“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用小切口、身边事

呈现大主题、大道理

让爱国情怀植根青春年华

城厢区推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第一、第二课堂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湄洲日报